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the label thought

表现真实的勇气

Image
静不下心来读小说,于是又拿起家里好几本关于奈良美智的画册和采访集来重读。 奈良美智成长于60年代尚未受到城市化波及的日本青森地区。父母在广阔田野的一个平坦土坡上盖起一座平房,家的周围被树林环绕,一到冬天下雪后便是一片漫无边际的白。奈良美智在 《始于空无一物》中回忆道 :“知道看似什么也没有的景色里,也有些看不见的东西的存在,那是某种想象之外的 温暖之物 ,风景也因此全然去除了寂寥之感。” 这种细腻微妙的体验自然是极其个人的。但神奇的就是,奈良美智就是能将这种 在超越语言的internal level上才能捕捉到这种感受, 通过绘画作品传递给人们 。直接从 很长一段时间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他的作品吸引。较之那些更知名更华丽的大头小孩们,我反而更喜欢那些画在草稿纸上的零星涂鸦。 那一幅幅看似背景空旷,有些寂寞地只站着一个小狗,一颗小树或者一个小人的表面之下,很确定地覆盖着某些温暖的东西。无论表面上的展示出来的是可爱还是暴力,那底下都还蕴藏着一层 熟悉感 。 奈良美智回忆起在德国的冬天,说欧洲冬季日落很早,每天骑着自行车回家,看到远处校园亮起的零零散散灯光,那种心情就与小时候在荒芜的田野上体验的感觉联系在了一起。 “ 儿时的秋冬季节,天也很早就转暗。 在回家路上远远望见星点灯光的那份感受其实始终存在在体内,就好像是感受本身来了一次时光之旅。身体在月色朦胧中记住的东西,能够让身体以及大脑再一次得以体验,这份感受无法用语言表达,却能用绘画表现出来。 那时,我切实地感受到,自己是以儿时的感受在画画。 …… 越是去往各种不同的地方,越是会回到内化在自己心中的风景。 ” 而且如今年纪越大,我对此越是能感同身受。 我觉得这是每个内心细腻的人都有过的体验。儿时某年某日,自己孤身一人在玩耍或走在路上,突然第一次被一种 “世界如此之广阔,而我确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 的冷酷事实所击中,但纵然这份感受是孤寂的,但我却也不感到恐惧,因为人与人,人与世界也不是彼此完全隔离的,而这种当下美的瞬间与永恒,却伴随着 淡淡地惆怅 ——当然这种感受无论怎么用语言表达,都很矫情,而且它并不足以完全描述出我的感受,最终只能付诸与绘画来表达。于是 无论我画什么,写些什么故事,深挖下去想要连接起来的都是那些儿时的感受。想要在余下的人生里,不断回味,复刻那些重要且珍贵的时刻。 如果不画画我还能做什么? 奈良美智作为...

无用人生

Image
 想起不知道在哪里听到过这样一句话。 “如果没有想法,就多读书;如果想法太多,就写作”。 很显然我又拾起了这个荒废已久的博客的缘故,是因为觉得脑子里的想法太多,到了已经要爆炸的程度。据上一篇博客发布的时间已经过去两年多了,很遗憾的是,我读了读发现,想抒发的还是一样的烦恼。在如何缓解精神紧张的问题上,这两年来完全没有进步。 根据自己的判断,我现在的精神状态大概是 【有点点抑郁+中度焦虑+工作过劳】的状态,勉强能应付工作生活,但每天都非常疲倦,对大多数事情都失去兴趣。但强迫自己休息,又会因为极度无聊导致的焦虑而干脆觉得还不如干活…… 像是明知道正在走向失控,却控制不住脚上疯狂舞蹈的红鞋。 明明是自由职业者,却总觉得无法想当然地给自己放假,就算休息也会觉得 “躺一天得了,还是早点恢复工作。” 毕竟这是自己选择的项目和事业,已经很幸运了不说,增加休息 = 项目拖时间 = 烧钱。而经费又是能保证项目按时完成的重要因素,我可不想又像之前那样,自己掏钱一个游戏做四年。于是这么一想就更无法心安理得的休假了,拖来拖去,final burnt out。 八月来了。暑假的回忆渐渐涌上心头。人们纷纷离开城市,连马路上的交通都比以往缓解了不少。我终于败下阵来,焦虑地开始了假期,毕竟同事们也都纷纷休假去了,我一人奋斗,进度很难推进。可头几天的放假简直失败,做了理论上想做的事,看了片子,和了饮料,无所事事,但却为什么一点疲劳都没有缓解? 昨天预定了周末去Kent附近的几个地方走走,也许去看看海,总之不能再在家里呆着了。在预定BnB的瞬间,心里浮现起一丝激动和期待,可快乐转瞬即逝。一想到要【出门做事】哪怕是放松身心的旅行,都有点点提不起劲来。 也许彻底离开有社交媒体性质的网站(非但离开,而且还要注销账户才行)是最后的出路了。要减少一切信息的摄取,否侧就像小学的算术题,给游泳池一头放水一头注水,问多久才能注满。在放水口已经很小的如今,只能先关掉注水的龙头。 人到中年,没想到令人如此烦恼的,竟然是怎么休息,怎么享受假期。 感觉自己已经被资本主义和社会规则变成了【实现自我】之类slogen 的机器。 得重新学习作为一个人,一个地球上的小生命,要怎样接受自己可以无所事事,同时内心坦荡地过一个也许无用的人生。

脑中的陀螺

Image
今天没有工作,我早上九点左右打开电脑处理完杂事,顺手开打youtube看推送。看了一半突然想起什么,又打开了某个社交媒体刷了会儿。时间轴上看到有人推荐了一个视频,觉得特别有意思就点开看了起来,看到一半一瞅时间条还有半个小时(这是一个一小时的视频)于是就去吃了个早饭。早饭回来又突然想起家里菜快没了,下午还会下雨,于是赶忙外出买菜。买菜回来已经是中午了,于是开始吃中饭。 吃中饭的时候想起之前有个看到一半的电视剧,第四季的某集还没看完,打开Netflix继续。看完两集觉得有点疲倦,但又觉得是否下午该搞搞个人Project的内容。坐回电脑前,发现竟然有两个看了一半的youtube视频还开着,于是决定把一个小时的那个先看完。看到最后10分钟又看不下去了,觉得大脑一片混乱,心情低落。想想好像啥也没做就又五点了,虽然今天没有工作,但也没有感觉休息好。于是打开blog想把这段心情记录下来,想知道我是怎么了? ( 如过你能看到这里的话,这已经是我写的第三遍稿子了,之前写了好几百字都删了,因为写着写着就开始写其他东西,忘记了到底打开博客是为啥。要下决定把已经写好的东西删了也不容易,但还是删了重新写。) 我觉得最近几年我的脑袋里有一个飞速旋转的陀螺,它越转越快,且变得越来越大,逐渐占据了我脑中所有的空间,而且陀螺旋转时会发出嗖嗖的蜂鸣,一开始听着很刺激但很快就会变得很吵。像让它停下来很难,似乎只有去睡觉。 这几年我已经很有节制地控制着自己的信息摄取量,努力把大部分时间用来看长文章、书、电影,和质量较高的剧集。但我还是感觉像一个吃饱了但依旧在点菜的人,我不是饿而是觉得嘴里没东西,闲着就不行。于是不停地看书,看电影,看视频,看帖子,停不下来。一旦停下来就觉得无聊,但继续看什么又太累。 我昨天在幾米的新书里听他讲8,90年代他为报纸画商插的故事,幾米说自己美术底子一般所以常常从杂志报纸的其他插画里找灵感,然后就学起来。这让我想起我已经很久没有看一本实体的杂志了,我也曾经被杂志上的某篇文章或者某张图所深深吸引,受到启发,从而画起自己的小东西。 高中时我第一次接触到幾米,深深喜欢上他的作品。他的绘本中所创作出的幻想世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儿童读物,他很多故事都写给大人看的。他会描写日常琐碎,都市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的美好与这些美好背后人心的孤独与脆弱。这都是我能与之共鸣的经历。他的画让我在嘈杂的现实世...

世界叫我闭嘴回家吃饭

Image
我从注册豆瓣的第一天起直到今天都是用的PC端,最重要的理由还是是觉得网络生活应该和实体生活分开。90-2000年代的时候,因为硬件和技术的原因,上网需要很多条件,因此这两者的确是可以分开的。可是智能手机出来后,这两者的边界就越来越模糊了。原本要跟网友抬杠得去网吧,起码家里得有个人电脑,可现在早上醒来打开手机,还躺在床上呢全世界的坏消息就能直接糊脸上。这可不好。What a shit way to start a day. 网络的便利渗透进了生活的内部后,它的不良影响也跟着一起入侵了。豆瓣APP我在手机上删了又装,装了又删,最后还是没有装。就事论事,这款APP的设计和交互都设计得挺不错,但只是心里还是觉得,如果我贪图小方便,更长远看就会失去大方便。这里的小方便其实再仔细想想,无非就是省去了我从沙发上爬起来去开电脑的那几秒钟。而长远的大方便却是:拥有能轻松地离开网络对一个人的影响的能力,无论是物理上还是心理上。这样一比较,用大方便去换小方便是十分不理性的,简直是赔本买卖。 可人类就是一个目光短浅的生物,听上去有点刺耳,但可惜这就是事实。 无论科学实验表明,人类都不太擅长放弃短期诱惑而以更长远的利益作为考虑。其实这样的表现还是归功于【我们过于高速发展的科技】vs【 跟不上科技发展的哺乳动物大脑回路】。例如很多人都不愿意考虑十年以后的事情,例如购买健康保险或者长期稳定的投资。前阵子我才知道,之前有个很火的【拍照让人变老】的App的团队设计初衷,其实就是希望能通过让我们能“看见”自己年老的样子,让人们能认识到自己真的是会变老的事实,从而唤起我们对未来健康投资的意识。 我一直觉得太习惯或者依赖某样东西,其实是逐渐失去自由的征兆。很多上瘾者,无论要毒瘾赌瘾网瘾),最可悲的其实都是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不就用个APP嘛,咋还上升到这个高度了呢。 ” 有些人不免会说。但我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很多事情都是潜移默化地形成的,尤其是【习惯】,一旦习惯了就很难改变,只能尽量不要去习惯它。本来世界上没有外卖这回事,要不自己做饭要不出去吃。但习惯了外卖以后,虽然看似自己是方便了一点(其实我并没有觉得很方便,贵不说还要等很久,既没有自己做的健康也没有出去吃的喜悦),但却制造出更多的问题。例如外卖劳工的薪酬问题,外卖的视频安全问题,骑手与财团的不平等雇佣关系问题,交通问题,等等……。而便捷的吸引力...

它将继续出发抵达更远的地方

Image
想要写这故事的念头,大概从一年前左右就开始隐约在脑中孕育。 一开始只有零碎的句子,慢慢地,只言片语发展成一个场景、一片光影、若干人物。我不知道它们意味着什么,便只是有意识地把它们装进脑中的一个盒子中。之后的几个月里,不管在看什么剧,听什么音乐,读什么书,我都不由自主地想,能不能把从这些作品里获得的灵感也扔到那个盒子里去。直到最近,感觉这个盒子已经爆满,必须把这些念头全部摊在面前逐一审视——就突然明白,啊,原来我想要写一个这样故事。 后来有一天吃饭时,我把想好的故事梗概跟先生聊了聊,结果他对我自以为很有趣的那些情节都反应平平,反倒觉得我一笔带过的主角和其父母羁绊的部分比较吸引人。这个本来是作为人物设定的背景材料,当时我并没有打算着重描写,但他却说,反倒这部分听上去很吸引人,因为那些情感很真实,让人能感同身受,于是忍不住想要知道更多。 我记得在不同的书里,曾听过两种不同的关于写作/创作的建议。 其一,是相对普遍地,建议作者 "Write what you know" 例如自己的生活经历,亲身的体验,熟悉的专业领域等等。其二,建议来自例如Steal like an Artist的作者 Austin Kleon,鼓励人们 "Write what you like"。 Steal like an Artist by  Austin Kleon 这两种意见,其实并不矛盾。前者十分理性,后者更加容易理解,而且它提供了一个突破常规的创作思路。这其实是许多独立游戏制作者,开始着手开发自己的第一款游戏的初衷。因为太喜欢玩xxx游戏了,自己玩上一万遍还不够,还要自己再开发一个玩。我本身就是因为喜欢解谜游戏,所以老想着自己也能做一个类似的解谜游戏,最后开发了 《月影之塔》 。 如今我已经能充分意认识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原创】的。以前我之所以觉得某某创意惊为天人,只是了解的太少而已。尤其是故事与小说,从各种神话传说、经典巨著到通俗作品,当今世界已经很难再横空出世一个从来没有人听过的故事。荣格的理论也告诉我们,所有人的DNA里也许都保留着我们所有祖先曾共同经历过故事 Archetype ,所以各个民族的传说都具有相似性,我们也很容易就接受里面看似奇怪情节。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在观赏通俗作品时,例如《终结者》系列,面对导演特意设计的符号,元素和原...

Red Dead Redemption 2 观玩笔记(二)

Image
注意:文章含大量剧透 一眨眼地功夫,三个月过去了,冬去春来,气温依旧低寒。Red Dead Redemption 2 已经通关了很久,后来又和朋友玩了一阵子 Red Dead Online。今天周末终于有空整理一下笔记和感受,虽然也许不够当下写的真切,但也多了一层回忆笼罩的余温。 我记得一年前在网上到一个网友评论RDR2说, “ 一路让Arthur做尽了好事,开启圣人模式,可故事却最后还让他落得个这样的结局,根本不在乎玩家的感受。" 当时看到这样的评论,我还想是否在说游戏机制其实不够自由,导致玩家得在看似开放的环境中,其实只能做很少的尝试?毕竟前几年有不少打着“全开放沙盘”宣传的游戏,并未能实现真正地自由。当然自己玩了RDR2以后发现这位网友的质疑的问题,其实和开放世界关系不大。反而我觉得他关注的问题是个文学问题,那就是所谓什么是严肃文学。 严肃文学 VS 通俗文学 我记得许子东老师曾经粗略的概括过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区别,那就是有没有好人与坏人的明显区别。 金庸的武侠小说在一开始也学是通俗文学,但写到《天龙八部》和《鹿鼎记》时,读者已经很难简单地评判其很多人物到底算是好人还是坏人了。若一个故事的主角,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那要让读者对其产生代入感,产生喜爱之情,为其揪心的同时,读者势必也是在自己内心进行很多违背传统道德认知的纠结。当你开始同情并理解一个动不动就开枪,以抢劫为生的西部镖客时,不免也会若扪心自问,什么是正义什么才是道德呢?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RDR2说是一部严肃文学作品并不未过。在这个文明即将取代西部蛮荒的变革时代,以 Arthur Morgan 为叙事主角为主的这群匪徒,或从小失去亲人,或由于种种原因流离失所,被帮派头目Van der Linde收留,在帮派中互相扶持地长大、生存。而帮派里的男男女女,又都能为了每个人的需求仗义出手,从其他强盗手里解救并收留了寡妇Sadie Adler;为了救回John被绑架的儿子,他们又 不惜与城镇的警察与黑帮发生正面冲突,被全民通缉,不得不再次逃亡。如果光从这个角度来看,你可能很难觉得这些人坏。可站在游戏里的NPC与平民的角度俩看,这群人又可谓无恶不作。从袭击火车到拦路抢劫,破坏道路桥梁,从不吝啬武力袭击其他帮派。为的是什么?用 Van der Linde的话说,“为了可以远走高飞,买一块地,过平静自主...

Red Dead Redemption 2 观玩笔记(一)

Image
我记忆中最早接触的PC游戏都没有教程,故事一开场直接就玩了。并没有一个像word里啰里吧嗦的回形针一样的导玩。而现在教程的设计,甚至成为了游戏的必备核心设计之一。我们是否问过自己,如果没有教程,是不是完全就无法掌握一款游戏的基本玩法? 我记得小时候面对比较简单的RPG游戏,随着故事的展开,玩家大多都能了解到自己是谁/要做些什么。对应的操作也就是手柄上几个按钮,一个个按过去就能了解个大概。即使是横板过关类的动作游戏,一开始懵懵懂懂地死个十几次,也就入门了。即使是开始演变成为相对复杂的RTS/MOBA/Fighter/Sports等其他类游戏,在前互联网时代,这个问题又如何解决的?其实也很简单,和大多数人的经验一样,总会有一个朋友开始带着你玩。 月初我在看Netflix关于游戏的纪录片High Score的时候,突然回想起来,曾经的我们(其实现在也是)在接触游戏的早期,一定伴随着一种人际关系的建立。隔壁的大哥,家中的兄弟姐妹,学校的同学,都能顺利让一款新的游戏在朋友间快速流行起来。而这种人际关系如今却逐渐不再被重视,随着网络的发达,取而代之的是陌生人的教程,所谓达人的通关宝典。信息更容易获取了不是坏事,如果不是因为这样,我永远无法抵达曾经卡关10年之上的一些八位机游戏的终点。但也若不是信息的闭塞,我也不会有过那种完全沉浸于游戏,使出自己浑身解数探索,试错,克服困难,最终通关的体验。我依旧记忆如新自己第一次通关《沙罗曼蛇》、《洛克人5》、《绿色兵团》等等的时刻,一个普通暑假的下午,手柄被我捏的发烫,黑色屏幕上的通关画面在闪烁,家里只有我一个人,但我的心情好像是第一次进入金字塔的探险家一般。我深切地觉得,这种儿时通过游戏体验到的经验是无比宝贵的,从游戏里提携的成就感,能一点点塑造整个人在其他学习中的自信心,它能让你体会到独立思考的快乐,以及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克服更大的困难。人类和所有自然界的动物一样,玩是极其学习重要的过程,不通过玩,我们将无法面对将来更大的挑战。 Red Dead Redemption 2是一款庞大丰富的开放式游戏。越是开放的游戏世界,越是需要配合开放的操作,而越是多开放操作,学习的难度势必就越大。但我很佩服Rockstar没有牺牲操作的复杂性,而是相信玩家的探索试错能力,并给与玩家足够多的时间是错,(关于试错过程中的意外死亡这件事,会单独写一篇)否则也不可...

Red Dead Redemption 2 观玩笔记(零)

Image
Red Dead Redemption 2 《荒野大镖客2》的制作公司Rockstar的理念从GTA开始就一直没怎么变:花几年的时间专心做一款游戏,然后拼了老命地宣传。其宣传的程度之猛烈,现在回想起来,可谓铺天盖地。撇开网络和游戏的垂直媒体不说,在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上打广告的游戏就已经不多了,更甚的是,记得当时我和朋友正好去爱丁堡玩,住在市郊一间靠山偏僻的民宿里,方圆几里内没有超市,公车站只有一个。这儿的居民大多是热衷园艺的退休中老年人,从民宿的窗户望出去只有茫茫树林,树林前的草地上懒散地站着马群。就在这样的地方,车站旁唯一一块广告板上,还硬是贴满了20张RDR2的宣传海报。版画风格艳丽的苍茫红色背景中,Arthur带着牛仔帽,举着抢指着镜头。我不知道这里的居民看到这个游戏海报,到底是什么感受?他们会因此感兴趣而去下载游戏吗?几率大概极低。爱丁堡风大,我看着老头老太们推着购物的小车,头发在风中飞舞,踉跄地从RDR2的海报面前走过,更是感受到了人和人的生活,可以是多么不同且没有关联。 面对RDR2这种热到你随便打开个网页 / 视频 / 播客就在聊的当红游戏,我通常会很刻意地保持距离。一来不想被剧透,二来不愿意被他人的意见先入为主,三来,也是比较重要的原因:我受不了如今什么东西都容易在极短的时间内被过度解构。 如今能让人亲自、纯粹地、猛烈地去和一部作品撞个满怀的几率已近越来越少了,因此我尤其不需要别人再从文化、政治、历史的角度把它解剖到骨肉分离,还要搀着吐沫嚼碎了喂给你吃,生怕你不消化还是怎么的。好比我搞不懂那些在电影开始前,拿手机出来看影评的人是怎么想的;搞不懂「三分钟带你看完教父三部曲」这种视频有啥好看的;也搞不懂近几年国内各大以文化的名义大红大紫的综艺节目,为什么要搞那么多导师来告诉我:中国有嘻哈,我们是电音,这才是街舞,那才是乐队……为什么要搞晋级?音乐为什么要接受点评和观众打分?而且歌词押韵我有耳朵我听不出来吗?还要你帮我打个「押韵X3」? 同样的,值得看的游戏评论也少之又少,和如今的影评书评乐评一样,大多泛滥无度,又乏味又腻味。我甚至已经自暴自弃到,凡是掺和着表情包的文章一律不看。如果作者都没有语言能力,用适当的文字描述自己的心情,我怎么能指望他/她很好地阐述这些文化作品带给她/他的独特体验呢? 于是铁了心等热度过去再说,在近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几乎处在一个...

“ 迷信活动 ” 终于出了学术成果

Image
最早接触塔罗牌的契机已经不太记得了,大概是初中时期,从杂志社邮购了一套塔罗牌,我记得是清水玲子的版本。牌型纤细,牌面的人物绘制也十分精美。也许是因为当时很喜爱《魔卡少女樱》这部漫画,因此也想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具有”魔法”的卡牌。早年这段对塔罗牌十分痴迷的经历,若不是多亏我一个朋友保留下了我当时与她往来的信件,可能已经从我的记忆里彻底消失了。信里我一有机会就跟她大聊特聊我最近的研究心得,还不停地追问她有没有想让我占卜的事宜。后来到了大学阶段,我又买过一套韦特塔罗,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似乎没有太多地使用那套牌。虽然曾想过系统地学习一下,但也许是出于懒惰(任何事情的学习都要一个过程)在记了几页笔记后,就又塞进了抽屉深处。 原本以为大概我和塔罗牌的缘分就到此为止了。虽然神秘学、占卜、密契主义这类的事情一直都让我很感兴趣,但苦于真正的魔法也许只存在小说的世界里,再加上过了中二的年纪,崇尚科学与理性的我也不得不将其归纳为“文化研究” 束之高阁。 结果去年不知道怎么的,突然又有一种强烈地想要再得到一套塔罗牌得念头。这念头里有怀旧的成分,但更多的还是一种想一探究竟的好奇。为什么塔罗牌、占星术等等神秘学领域的研究可以在当今社会生命力如此旺盛?它们到底是total bullshit,还是一种人类心理的延申、集体意识层面的一种反馈?又或是塔罗牌真的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能量?不得不承认,每当我看到有人穿着法师样的袍子,点着蜡烛读着牌,心里总有 “ Only if it was real, then how cool will it be?" 的感叹。可一旦发现这人随后话锋一转,又顺便卖起了水晶卖护身符,我就马上有种【跌回这个被金钱蒙蔽了双眼的社会】的失望之感。 多说无益,宇宙在召唤。于是这次我挑了一套在画面上我自己很喜欢的牌,是Smith-Waite塔罗在1909年由版画家 Pamela Colamn Smith制作的木板彩印版。 拿到牌之后,看了些书与网上的讨论研究,重新再次去了解了林林总总关于塔罗牌的相关讯息。逐渐得出与以往不同的个人的感受。感觉读牌的过程,就好像当人们在面对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时会抛硬币一样。无论得到正反哪一面,在答案揭晓的那一刻,心里的感受不是“失望”就是“满足”。这也就说明,虽然表面上我们犹豫不决,但心里(也许潜意识里)早就有了对某个决定的倾向。但我们依旧渴望...

网购的反思及书店一日游

Image
我至今还记得2000年左右,当淘宝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生活中时,我是如何胆战心惊地下了人生网购的第一单。几天后,当我买的【小猫化妆包】从北京顺利地寄到了家里,那种冒险成功的欣喜与不可思议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我不会知道,在未来的短短十几年里,电商将如此迅猛地崛起,而在过去几年中,当我和很多人一样越来越沉迷与依赖网购时,也没有想到,我又会如此快速地厌倦了网购的体验,而越来越倾向线下购物或出门去店里逛逛。 这种心理上的变化大概在几年前开始显现。我发现我在网上买东西时,会变得非常不耐烦,这种不耐烦在面对从来没买过的物件时尤为激烈。因为看不到摸不到实物,那种不确定性让人焦虑,别说遇到照片拍得一塌糊涂的,就算是产品照片拍摄得很专业的,也越来越让人感觉,这替代不了在实体店购物的踏实感与满足感。 原本在店里买东西时,从选购到拿回家到拆包装到享用,那种满足感能持续好几天。可当网购成为习惯后,这种购物的满足感,只有在浏览前10分钟和收到包裹的当下能激动一小会儿,便从此消失,在心中留不下任何波澜。 对此我不能完全指责这都是科技的错,毕竟我是有选择的,在【便捷】与【体验】两者之间,我选择了前者。但科技的改变趋势,的确加速了种心理的促成,当送货的速度越来越快,从一周内到货都正常,到如今如果24小时不到货就会让人火冒三丈,这样的变化其实从侧面反映了人类心智和习惯是多么容易受到外在商业模式诱导的改变。 我并不是一个很热衷购物的人,随着年纪的增长,物质就欲发降低。其中,对化妆品护肤品的需求已经降为到了用香皂洗一切,而自从5,6年前开始在家工作后,对服装的需求也与日俱减,如今购物的大部分内容不是食物就是生活必需品。当然生活总需要点调剂,时不时我还是会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其中书和Art supply占了很大一部分。以前书店是我能够一呆就呆一天的地方,同理还有各大图书馆,我想这大概和我小时候的寒暑假常泡在图书馆的经历有关。当时即使不去图书馆,在家也总是埋头看漫画看小说。而线上购书(尤其是在亚马逊买书)虽然曾一度以其低价深深地吸引了我,但如今越来越感觉到,除了价格以外,去书店买书的体验远胜网上购书一万倍。那种手摸着书,从封面欣赏到封底的视觉享受;伴随着墨香随意翻动书页,浏览大致内容的流畅感;以及被无数书包围的幸福感,还有与不曾想过会感兴趣的其他门类书籍偶遇的机缘……相比之下,网购书籍是多么枯燥乏味。真嫌书贵,还能...

About

Betty的博客。生活在前,感想在后。